258 美国医疗事故怎么处理 092113

258 美国医疗事故怎么处理 092113

阅读法律文章,学习美国法律,学会保护自己,敬请访问权立宏律师的网站www.quanls.com。它几乎收集了权立宏律师过去五年中所有的法律文章,并且每周更新。今天讲解一下在美国遇到医疗事故应当如何处理的相关问题。】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是有很多千里迢迢来咨询权立宏律师的客人都不幸地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医疗事故。可以这样说,美国虽然是世界上医疗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但是美国同时也是医疗事故高发的国家,在美国,每年由于医疗事故而死亡的病患也不在少数。一旦医疗事故发生,相关的医护人员必然会受到社会严重的谴责,严重的甚至会因此丧失行医资格,如果情节极其严重,甚至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而且发生医疗事故的医院的名声和口碑也会变差,病人数量骤减,而且负责赔偿的保险公司也会损失惨重甚至面临破产。

因此可以说,在美国医疗事故的处理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一旦出现医疗事故,病人或者病人家属一般都会选择找律师打官司,由律师负责将传票递交给相关的责任人和医院。在美国,每个医生、麻醉师、护士等医务人员都要买一份价格不菲的保险,当然,医院必须买保险。一点相关的责任人和医院收到传票,会立即通知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公司的专业律师团体会针对案件进行研究,如果认为医务人员有明显的过错的,保险公司一般会尽量争取和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庭外和解。虽然赔偿的数额可能与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提出的金额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可以通过律师的协商尽可能缩小这一差距,而且庭外和解可以节省大笔的法庭费用、律师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案件审理时间,因此庭外和解不可不说还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途径。但是如果和解不成,保险公司的律师会代表医生和医院到法院打官司。接下来,双方就要面临法律诉讼了,双方律师会提出各种的人证物证,一方想多获得点赔偿金,另一方无非是想少支付写赔偿金。因此,在美国的医疗事故处理中,最忙的就是律师和保险公司了。而医生和病人所需要做的只是尽力配合各自的律师,除此之外便显得比较无所事事了。在这里,权立宏律师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美国一旦发生了事故,医生或者医院方面是不会直接与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打交道的,最多也只是会告知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去找他们的保险公司协商处理,同时,在美国,病人也是很少去找医院闹事的,因为美国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找医院或者医生闹事非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有可能被警察抓走。在美国处理医疗事故是非常理性的,有一条十分健全完善的法律途径可走,虽然可能因为一件小事拖上几年甚至十几年,但是只要有专业的律师协助,最后一定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赔偿的。

权立宏律师网站:www.quanls.com.电话1-718-766-7989。QQ: 2283233266

业务范围:意外伤害,紧急保释,移民美国,重新开案,联邦上诉,(跨国)离婚,刑事辩护,中国公司在美国讨债,到美国留学,探亲,旅游,和投资移民等案件。地址:法拉盛办公室:缅街39-01 605室; 。英文地址:Peter L. Quan, Esq. ,3901 Main Street, Suite 605 ,Flushing, NY 11354,USA。

电话:718-766-7989电子邮件:quanlushi@gmail.com。”本文初稿由Ada起草。权立宏律师定稿于2013年9月21日于纽约唐人街(258)。

如果您想阅读更多权律师的文章,敬请访问www.quanls.com (“意外请找权律师”)。权立宏律师受理下述案件:意外伤害,紧急保释,移民美国,重新开案,联邦上诉,跨国离婚,和刑事辩护。另外,权立宏律师的专栏文章已编定成册(《学习美国法律,学会保护自己》),敬请到办公室免费索取,或者联系邮购。(警告:©本文章受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责任编辑:寿孝椿,刘雪泓)(未完待续)。权立宏律师(Peter L. Quan, Esq.)、法学博士,专栏作家地址:美国纽约法拉盛缅街3901 #605室 (3901 Main Street, Suite 605, Flushing, NY 11354);电话:718-766-7989(可以根据提示音留言),电子邮件:quanlushi@gmail.com。有关这方面或者有关意外伤害的问题和宝贵意见,请 E-MAIL电子邮件至:quanlushi@gmail.com。信件可能会被适当修改。信件和文章的版权属权律师所有。QQ: 2283233266

免责声明:本《侨报》专栏文章的目的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和华人社区提供免费的法律常识和宣传,不构成律师-客人关系;该专栏文章不能代替法律咨询;具体个案请尽早找律师咨询。文章仅代表权立宏律师本人www.quanls.com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中文网”(www.sinovision.net),美国《侨报》,《侨报周刊》,和其他转载网站的观点。